许家印及其创立的恒大集团在房地产行业中的激进金融杠杆运用,堪称中国企业史上罕见的案例。从创业初期的“空手套白狼”到后期的“债务狂飙”,许家印通过多维度、多层次的高杠杆策略,不仅推动了恒大的快速扩张,也使其成为金融杠杆风险的典型代表。以下从多个方面分析其如何“打破”金融杠杆的边界:
一、创业初期:杠杆撬动第一桶金
许家印的杠杆策略始于恒大成立之初。1996年,他凭借仅有的600万元银行贷款,以分期付款方式拿下广州农药厂地块(首付500万元),并让施工方垫付建设费用,最终开发出首个项目“金碧花园”。该项目开盘即售罄,回笼资金8000万元,实现了“以小搏大”的经典案例。这种“空手套白狼”的模式奠定了恒大高杠杆发展的基因——依赖外部资金快速周转,而非自有资本积累。
二、上市博弈:资本市场的杠杆狂欢
2006-2008年,许家印为港股上市,引入德意志银行、美林等机构融资8.3亿美元,并以高利率(部分接近20%)换取资金支持。尽管2008年因次贷危机上市失败,但许家印通过香港富豪圈(如郑裕彤、刘銮雄)获得5.06亿美元紧急融资,最终在2009年成功上市37。这一阶段,恒大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6%,但许家印仍通过高息融资与政策博弈,将杠杆效用最大化。
三、永续债创新:会计魔术下的债务隐形
2013年起,恒大引入“永续债”这一金融工具,通过发行2 N模式的债券(前两年利率10%-12%,第三年未赎回则跳升30%),将债务伪装成权益,降低表内负债率。至2016年,永续债余额达1129亿元,若计入负债,恒大实际资产负债率接近95%。这种表外融资手段不仅掩盖了真实债务水平,还进一步推高了偿债风险。
四、逆势扩张:与监管政策的直接对抗
2016年国家启动“去杠杆”政策后,恒大反而加速加杠杆。其负债规模从2015年的6149亿元飙升至2021年的1.97万亿元,年均增长超2000亿元,与“房住不炒”的调控基调背道而驰。例如,2017年恒大赎回永续债后,又通过“回A股上市”计划引入1300亿元战投,并承诺兜底协议,试图以更高杠杆置换旧债。这种无视政策风险的扩张,最终导致三条红线全面踩中,融资渠道彻底冻结。
五、多元化与套现:杠杆风险的转移与放大
许家印的多元化战略(如恒大足球、新能源汽车、矿泉水等)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压力。例如,恒大汽车投入超500亿元却未量产,而许家印个人通过十年分红套现500亿元。这种**“利益私有化、风险社会化”**的操作,将企业债务风险转嫁给供应商、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,形成系统性隐患。
六、结局:杠杆极限与系统性危机
截至2021年,恒大表内负债达1.97万亿元(相当于芬兰GDP),表外负债估计超万亿,日均利息支出约3亿元。尽管许家印尝试抛售资产、债务重组,但流动性耗尽后,恒大最终陷入债务违约、项目停工、司法诉讼的恶性循环。2025年1月,许家印及恒大因未履行债务被多次限高,标志着其杠杆模式的彻底崩溃。
总结:杠杆“打破者”的警示
许家印的案例揭示了金融杠杆的双刃性:一方面,他通过极致的杠杆运用创造了“恒大速度”,甚至被称为“中国版雷曼”;另一方面,其无视周期、对抗监管的策略,最终导致企业与国家经济承受巨大风险。他的实践不仅“打破”了杠杆的常规边界,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深刻的警示——高杠杆的狂欢终将以系统性风险为代价。